團結基金倡電影發展基金擴2倍 助新晉電影人發展

特寫

發布時間: 2018/09/10 00:00

最後更新: 2018/09/10 20:18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電影票房自1992年創下的最高紀錄12億港元,急速下降至去年2億5千萬港元;香港電影上映數量由90年代初的234部跌至去年53部,電影業對本港經濟貢獻不足0.1%。惟團結香港基金認為,只要有適當的政策配合,香港成為國際電影大都會非遙不可及。

基金今日發表香港電影業倡議報告,建議政府在融資、製作及發行等方面支持,包括將電影發展基金由目前5千萬,擴大2倍至1億5千萬。

政府自2007年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5億4千萬,至今年6月,所剩金額僅夠用到2019至2020年。高級研究院水志偉指,項目製作預算限制過低,如「首部電影劇情片計劃」批出的300萬資助拍不了爆破場景,亦不夠支付演員薪酬,電影題材受局限,且大專組和專業組合共受惠人數僅限3人,過往作品如《點五步》、《一念無明》、《藍天白雲》等。

報告建議,各項資助上限可增加約一倍,並簡化申請手續,未來亦可增設資助網絡電影的計劃,另可復辦今年2月停辦的電影製作資助計劃,從而構成電影資助階梯,成為新晉電影人的長期支援。

在CEPA政策下,「中港合拍片」享「國產電影」待遇,而港產片雖屬「引進電影」,亦獲免除引進配額。水志偉表示,在進軍內地市場方面,合拍片較港產片更有優勢,因在開拍前有劇本審查,避免在完成拍攝後被撤片和刪剪,通過終審的機會較高。

被問及鼓勵合拍片會否失去香港特色,有礙打造品牌,水志偉回應,內地政府於今年2月向台灣頒布的《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》,減少兩岸合拍電影的內地演員比例及內地元素,香港政府可向內地爭取與台灣享相同的優惠政策。目前,中港合拍片規定,電影不少於三分一主要演員要來自內地,而故事情節或主要人物要與內地有關。